PO文屋 > 都市言情 > 认错夫君后 > 第63章
    活色生香的美人坐在怀里,还极不安分,萧松烈强压下火气,压低嗓音说:“你这样闹,我还怎么看书?”
    笨蛋,就是不想让你看书啊……
    戈宁偷笑一声,板着脸说:“你看你的,我睡我的,不可以吗?”
    脑门轻蹭萧松烈颈侧肌肤,环在他腰上的胳膊跟着收紧,柔弱无骨的小手在萧松烈后腰上摸了摸,如是赞叹:
    “夫君,你好像又壮了一些。”
    萧松烈全凭意志力才勉强忽略戈宁的小动作,嗓音喑哑的警告她,“回床上去,小心着凉。”
    戈宁无视他的警告,软着声撒娇:“不要,床上好冷,不及夫君的身子暖和。”
    萧松烈没想到戈宁这般缠人,绞尽脑汁想了几个借口都没能成功,整个人都是恍惚的,坐立不安,汗流浃背。
    戈宁丝毫不知他的烦乱心思,赖在夫君怀里洋洋得意。
    萧松烈不禁思考,若是现在坦白,还来得及吗?
    正当这时,寂静深夜响起一阵哒哒哒的马蹄声,由远及近。
    萧松烈耳廓微动,迅速捕捉到外面的动静,心神一松。
    “有人来了。”
    话未落音,萧松烈箍住戈宁细软腰肢,稍稍一提就将她从身上挪开,甚至等不及戈宁站稳,腾的一下起身。
    “哎哟……嘶……”
    戈宁反应不及,脚下一踉跄,身子歪歪扭扭地扑到桌案上,撞得桌上茶杯水壶丁零当啷的响,手肘更是磕上桌沿,传来钝钝的痛。
    “我出去看看。”身后一阵响动,还有戈宁的痛呼声,萧松烈倏地停住脚步,深呼吸才克制住回头看她一眼的冲动,道:“若是乏了你先歇下。”
    然后,拉开门扉大步离去。
    卧房里,戈宁抱着胳膊迷茫的眨了眨眼,没一会,眼眶微红,泪水渐渐蓄满,闪着晶莹的光打转。
    卫嘉言策马而来,在小镇转悠两圈才找到义父留下的地址,料想婶婶和义父他们已然入睡,便想着悄悄进去,等明日一早唤他们起来,到时再让他们收拾行礼去灵州。
    只是刚行至小院附近,卫嘉言就瞧见小院正房亮堂堂的,再近一些,就见义父早早等在院门边上。
    卫嘉言受宠若惊,紧勒缰绳,吁了一声,欢快地翻身跳下马。
    “义父!”
    萧松烈恍然回神,疲惫扶额:“你来得正是时候。”
    卫嘉言看了看黑咕隆咚的天,怀疑萧松烈在嘲讽他,挺直腰杆辩解道:
    “刘副将派我来传话,赃物尽数抬到了灵州卫所,今夜忙一宿,明日午时前能整理成册,等义父过目后,传令兵会先行一步送往宫中,未时末,众将士便能整装出发回京。”
    “刘副将想问问义父,可还有别的命令。”
    萧松烈:“明日一早就去灵州与刘副将汇合,你婶婶那里……到时你去传个话。”
    卫嘉言一口应下,想起什么,又道:“义父,您可还记得梁绍?”
    萧松烈想了想,“射取匪寨十三人首级的那个弓弩手?”
    卫嘉言点头:“正是他,百步营的梁绍,义父您前些日子还夸赞他勇猛呢。”
    不止勇猛,还善射,百发百中在他身上是最妥帖恰当的形容,萧松烈对他印象深刻,着重交待过刘副将,要将此人培养起来。
    卫嘉言不会无缘无故提起谁,应是做了什么事叫卫嘉言注意到了。
    萧松烈问:“此人有何不妥?”
    卫嘉言兴奋的说:“义父您不在,不知道这梁绍还读过书识不少字呢,那么多人编写账册,就属他的字最好看。”
    卫嘉言继续说:“我瞧那梁绍相貌堂堂,打听了一下,他既不爱喝酒也不爱赌钱,还是家中独子,且尚未婚配,婶婶定然满意。”
    萧松烈步子稍顿,落在了卫嘉言身后。
    卫嘉言不觉有异,边走边细数此人优点:
    “梁绍二十有三,正值青壮,又得义父赏识,迟早出人头地,连刘副将都说他为人正直,前途无量,方方面面都不比大勇叔差,配婶婶是极好的。”
    “二十有三……太年轻了,只怕他太过轻狂。”萧松烈嗤了一声,挑剔道:“在百步营任何官职?是几品?年俸可有百两?”
    萧松烈一通发问,他不认为梁绍配得上戈宁。
    卫嘉言皱了皱眉:“这年纪刚好,再大几岁就老了些。义父您别忘了,婶婶也才双十年华。”
    萧松烈:“……”
    抿抿唇,萧松烈不动声色的改口道:“如此说来,二十有三也不算年轻了。”
    卫嘉言啊了一声:“这又是什么说法?二十三正是建功立业的好时候,况且梁绍此人称得上年轻有为,虽说官职是不高,但以后的事可说不准。
    我还听说梁绍在西征时就立了许多功劳,积累了不少家底呢,算得上家境殷实,定不会让婶婶过苦日子。”
    萧松烈对义子那句年轻有为颇为不赞同,亦不满意他所谓的家境殷实,甩了甩袖子,傲然开口:
    “我十三岁时便能独自领兵立下战功,二十三岁时收服镇北军,无人敢有异议,年轻有为……呵。”
    “再说他的家底,能让你婶婶衣食无忧?”
    不提戈宁住在将军府时的吃穿用度,只说跟在她身后伺候的丫鬟婆子们的月例加起来都有百十两,没道理让戈宁陪梁绍过几年苦日子,等着他出人头地。